引言
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能源存储的核心技术,其性能依赖于电极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。粘结剂在电极制备中起着关键作用,通过稳定活性材料、降低内阻和改善电解液浸润性,显著影响电池循环寿命和效率。传统工艺采用的聚偏氟乙烯(PVDF)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粘结性能占据正极粘结剂 90% 以上的市场份额,但其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使用易爆、对环境不友好的有机溶剂,如N-甲基毗咯烷酮(NMP),目前欧盟已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使用NMP;同时因供需短缺,PVDF自2021年下半年价格一路上涨,因此材料企业、电池企业正在积极开发价格更为低廉、更为环保、性能同样优异的水性粘结剂替代油性PVDF。
近年来,羧甲基纤维素(CMC)作为一种水性粘结剂逐渐受到关注,除了使用成本更低、易于生物降解外,因其水溶性更好,可降低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有机溶剂使用量,对环境更加友好;同时在某些条件下,CMC与硅基负极材料可表现出更好的相容性,进而改善电极的机械性能和循环稳定性。

GPC 技术
凝胶渗透色谱法(GPC)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分离的色谱技术,最初由 Moore 等人于 1964 年开发,用于分析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分布,GPC 通过多孔固定相(通常为凝胶)分离样品分子,分子量较大的物质因无法进入小孔径而首先流出,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则因进入孔隙滞留时间较长而后流出。
在锂电池领域,GPC 特别适合分析粘结剂如 PVDF 和 CMC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。PVDF 和 CMC 的分子量分布直接影响电极的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。GPC 通过与检测器(如示差折光检测器,RID)结合,可以获得样品的数均分子量 Mn 和重均分子量 Mw)及多分散性指数(PD = Mw/Mn)。
CMC分子量测定实验方法与条件
• 液相系统:Vanquish Core HPLC
• 检测器:示差折光检测器 (RID),温度设置为 50°C,采集频率为 5 Hz
• 流动相:0.2 M NaNO? + 0.01 M NaH?PO?,pH = 7.0,等度洗脱
• 仪器校准:使用一系列对照品校准溶液,确定分子量与保留时间的标准曲线。
• 数据采集与分析:结合变色龙软件的GPC功能计算 Mn、Mw 和 PD。
CMC分子量测定实验结果

CMC对照品系列溶液测试图谱
(点击查看大图)

CMC样品溶液重复性测试图谱
(点击查看大图)
PVDF分子量测定实验方法与条件
• 液相系统:Vanquish Core HPLC配正相色谱套件
• 检测器:示差折光检测器 (RID),温度设置为 50°C,采集频率为 5 Hz
• 流动相:N-甲基吡咯烷酮(NMP),等度洗脱
• 仪器校准及数据采集与分析:同CMC。
PVDF分子量测定实验结果

PVDF对照品系列溶液测试图谱
(点击查看大图)

PVDF样品溶液测试图谱
(点击查看大图)
结 论
GPC 技术凭借其高分辨率与良好的重复性,已成为锂电新材料分子量测定的关键工具。通过对传统材料PVDF 与新材料 CMC 的分子量分布进行精确分析,不仅能辅助优化电极设计,也为新型环保水性粘结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依托 Thermo Fisher Vanquish 系列液相色谱系统、示差检测器以及方便快捷的变色龙软件GPC 数据处理流程,企业可实现粘结剂分子量的标准化、高效化分析,助力锂电池材料研发迈向绿色、智能的新阶段。